科研人员经过数代人几十年研究发现,枸杞虫害比枸杞病害对枸杞的危害更为严重。
枸杞属浆果类,果实总糖含量、蛋白质、氨基酸、甜菜碱与萝卜素等含量均较高,营养丰富、甘甜味美,易受多种虫危害。科研人员观察发现:枸杞虫害已由上世纪末的30余种发展到2018年的50余种,并且详细研究出了这50多种虫害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和防控方法,从而使枸杞产业步入大面积快速发展轨道。
一、枸杞瘿螨
蛛形纲、蜱螨目、瘿螨科。俗称虫孢子、痣虫。民间称之“壁虱”,危害叶片,使叶片隆起成黑痣的昆虫。分布宁夏、甘肃、新疆、陕西、河北、内蒙古等。
1、形态特征:
幼螨体微小,体长0.07—0.1毫米,圆锥形,浅白色,近半透明;成螨体长约0.08—0.3毫米,长圆锥形,橙黄色至黄色,头胸部宽短,口器下倾向前,腹部有细环纹,背腹面环纹数一致,约53个,腹部前端背面有刚毛1对,侧刚毛1对,腹侧刚毛3对,腹部刚毛1对较长,内侧有短附毛1对。足两对,爪钩羽状;卵圆球形,直径0.03mm,乳白色,透明。
2、危害特点:
主要危害叶片、嫩梢、花瓣、花蕾和幼果,被害部位呈紫色或黄色痣状虫瘿。以成若螨刺吸叶片、嫩茎和果实,被害细胞受刺激后形成黄绿色圆形隆起的虫瘿,叶片严重扭曲,生长受阻,叶片嫩茎不能食用,嫩梢畸形弯曲,不能正常生长,花蕾不能开花结果,果实产量和质量降低。
3、发生规律:
宁夏农林科学院技术人员2010年至2016年研究结果表明:瘿外成螨消长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即4月上中旬的越冬成螨从冬芽和树缝转到新叶表面上活动的时期为第一阶段;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第二阶段;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第三阶段。其中第二和第三阶段是当年出瘿成螨的两个高峰期。气温20℃左右瘿外成螨活动活跃,气温5℃以下,开始进入越冬阶段,到11月中旬全部越冬,以雌成螨在当年生枝条的越冬芽、鳞片内以及枝干缝隙 。1年发生10代左右。
4、防控方法:
(1)化学农药防控:经枸杞瘿螨室内毒力测定,1.8%阿维菌素对枸杞瘿螨的毒力最高,致死中浓度为1.865lug/ml,20%哒螨酮的毒力为30.4509ug/ml;经田间防控效果试验,一次施药后7天调查,1.8%阿维菌素3000倍、20%哒螨酮1000倍防控枸杞瘿螨防效分别达95.84%、86.39%;14天后进行了第二次施药,1.8%阿维菌素3000倍、20%哒螨酮1000倍防效分别达92.51%、88.91%,对枸杞瘿螨表现出了较好的田间防控效果。因此确定阿维菌素和哒螨酮是防控枸杞瘿螨的有效药剂。
(2)生物农药防控:经宁夏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技术人员最新试验结果表明:印楝素对枸杞瘿螨的毒力最大,高于阿维菌素,其次为黎芦碱、小檗碱,其作用与哒螨酮相当。苦参碱的毒力作用较低,但高于吡虫啉;烟碱作用较差,鱼藤酮、L1不表现毒力作用。因此选择印楝素、黎芦碱、L2、苦参碱作进一步的生物药剂筛选。
田间防效试验结果:第一次药后7天调查,0.5% 黎芦碱SL、0.3% 印楝素EC对枸杞瘿螨表现出一定控制作用,平均防效在26.72%—28.33%,其中0.5% 黎芦碱与1.8% 阿维菌素的防效差异不显著;药后14天各药剂防效均略有提高,0.3% 印楝素EC表现出较好的持续性,防效达到54.11%—56.74%,与1.8% 阿维菌素的防效57.91% 无显著性差异;二次施药0.5% 黎芦碱SL、0.3% 印楝素EC仍保持高效和持续性,药后14天防效分别达到64.46% 和59.81%。因此,筛选出1% 苦参碱SL、0.5%黎芦碱SL、0.3% 印楝素EC和L2作为防控枸杞瘿螨的安全有效生物药剂。
(3)复配药剂防控:复配药剂是用小檗碱植物提取液和阿维菌素原药复配制成的小檗碱· 阿维菌素水剂,其中阿维菌素的含量为1—2mg/L,小檗碱植物提取液的含量为45—55 mg/L。经2007—2008两年间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大量试验表明,小檗碱· 阿维菌素2000倍对枸杞瘿螨的防控可达70%左右,对枸杞蚜虫的防控效果可达95%以上,与2.0%阿维菌素稀释3000倍对枸杞瘿螨、枸杞蚜虫的防控效果无显著差异。小檗碱· 阿维菌素水剂可大大降低阿维菌素用量,同时提高阿维菌素对害虫的毒力,且提高小檗碱植物提取液对靶标害虫的控制作用。
(4)防控时间在4月下旬、6月中旬、8月中旬。最佳防控期为成虫出蛰转移期。
(5)注意事项:提高防控效果,注重于虫体暴露期的虫情测报,在短时间内集中药械防控。
二、枸杞木虱
属同翅目,木虱科,又叫猪嘴蜜、黄疸。是枸杞生产上三大害虫之一。分布在宁夏、甘肃、新疆、陕西、河北、内蒙古等。为害多种果树、 枸杞、龙葵等。
1、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3.75mm,翅展6mm,形如小蝉,全体黄褐至黑褐色,具橙黄色斑纹。复眼大,赤褐色。触角基节、末节黑色,余黄色;末节尖端有毛,额前具乳头状颊突1对。前胸背板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盾片黄褐色。前中足节黑褐色,余黄色,后足腿节略带黑色,余为黄色,胫节末端内侧具黑刺2个,外侧1个。腹部背面褐色,近基部具1蜡白横带,十分醒目,是识别该虫重要特征之一。端部黄色,余褐色。翅透明,脉纹简单。黄,褐色。
(2)卵:长0.3mm,长椭圆形,具一细如丝的柄,固着在叶上,酷似草晴蛉卵。橙黄色,柄短,密布在叶上别于草晴蛉卵。
(3)若虫:扁平,固着在叶上,如似介壳虫。末龄若虫体长3mm,宽1.5mm。初孵时黄色,背上具褐斑2对,有的可见红色眼点,体缘具白缨毛。若虫长大,翅芽显露覆盖在身体前半部。
2、危害特点:
成、若虫在叶背把口器插入叶片组织内,刺吸汁液,致叶黄枝瘦,树势衰弱,浆果发育受抑,产量降低,品质下降,造成春季枝干枯。严重时造成1-2年幼树当年死亡,成龄树果枝或骨干枝翌年早春全部干死。
3、发生规律:
北方年生3—4代,以成虫在土块、树干上、枯枝落叶层、树皮或墙缝处越冬。翌春枸杞发芽时开始活动,把卵产在叶背或叶面,黄色,密集如毛,俗称黄疽。孵化后的若虫从卵的上端顶破卵壳,顺着卵柄爬到叶片上危害,若虫全部附着在叶片上吮吸叶片汁液,成虫羽化后继续产卵危害。6—7月盛发,成虫常以尾部左右摆动,在田间能短距离疾速飞跃,腹端泌蜜汁。枸杞木虱各代的发育与气温关系不大,一般卵期9-12天,若虫期23天左右,每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大约35天,木虱一年发生5代,各代有重叠现象。
木虱卵期的有效积温( K) 为90.2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7.2±2.4 )℃;幼虫期的有效积温为 291.8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8.4± 2.9) ℃;整个世代有效积温为 547.6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 7.9±2.0) ℃。据 2005年 4月14日田问调查: 成虫有虫枝条为40 %, 叶片有卵量占 50% 叶片最高卵量30 粒,此期是枸杞木虱开始大量产卵期和卵的孵化期,枸杞木虱进入始发阶段。
因此将 4月 1 0~1 5日作为春季第一次防控枸杞木虱始期较为适宜。
4、防控方法:
春季和秋季防控可结合田间枸杞蚜虫和枸杞瘿螨防控同时进行,采用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 48% 毒死蜱乳油1000倍、 1.8% 阿维菌素乳油 5000 倍液喷雾防控。7 —8月田问对枸杞蚜虫、 枸杞瘿螨等害虫防控次数减少的情况下尽量利用田间自然天敌如: 异色瓢虫、 啮小蜂等进行自然控制,若危害严重时可采用上述药剂补防一次。 防控越冬成虫,可在冬季成虫越冬后清理树下的枯枝落叶及杂草,早春刮树皮,清洁田园,可有效降低越冬成虫数量。5月上、 中旬及时摘除有卵叶, 6月上、 中旬剪除枸杞木虱若虫密集枝梢并销毁;6月下旬及9月上旬为成虫发生的两个高峰期, 网捕成虫可明显减少第二若虫危害及翌年越冬成虫量。